导读:麻风病是一种会传染病,皮肤与神经都受影响,从而加重伤残,那么麻风病的传染如何预防呢?传染疾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麻风病是一种会传染病,皮肤与神经都受影响,从而加重伤残,那么麻风病的传染如何预防呢?传染疾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麻风病的传染途径
1、直接接触传染
直接接触传染指的是健康的人和具有传染性的麻风病患者的直接接触,传染是有皮损的健康人的皮肤或者粘膜与含有麻风杆菌患者的皮肤或粘膜损害部位相接触所导致的传染方式。
这种传染情况最多见于和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属。虽然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但这并不排除偶尔接触而传染的可能性。
2、间接接触传染
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要比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小,但也不可能忽视。
3、其它传染方式
从某种理论上来讲,麻风菌不论是通过皮肤、呼吸道还是消化道等途径都是非常有可能导致麻风杆菌病毒侵入人体,从而导致感染和传播的。
近来有人强调呼吸道的传染方式,认为鼻粘膜是麻风菌的主要排出途径,鼻分泌物中的麻风菌在离体后仍能存活相当的时间,带菌的尘埃或飞沫可以进入健康人的呼吸道而致感染。
也有人指出,以吮血虫为媒介可能造成麻风的传染。然而,对这些看法尚有争论。而且在麻风的流行病学方面还未能得到证实。
尽管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肯定什么是主要的传染途径,但要机体的抵抗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一个传染性患者的周围人群受到感染的机会虽然相似,但发生麻风的毕竟是少数。
据调查,在麻风院以及麻风村附近的地区,麻风病的发病率并不是很高,就算是麻风病患者们的配偶,患病率通常都不会超过5%.另外还有大约2/3的麻风病患者是问不出麻风的接触史的。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绝打多数长期密切接触的人并不会发病。
麻风病的治疗
麻风病有什么治疗方法呢?发现麻风病后,病人及早接受多种药物联合疗法可以治愈,并可防止和减少残疾发生。服用联合化疗药物后一周可杀灭患者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菌,使其失去传染性。
所以患者可以在家服药,边治疗、边工作、边学习,已无必要像过去那样进行隔离。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少菌型病人经半年疗程的氨苯砜和利福平两种药物治疗,多菌型病人经两年疗程的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齐明(B663)三种药物治疗,即可获得治愈。
在麻风病慢性病程中,随着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有时可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的炎症过程,称之为麻风反应。这种过程常会造成严重的神经和组织损害,以及永久性的残疾、畸形,应竭力加以避免。
麻风病缺乏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防治麻风病的主要技术策略及措施仍是及早发现和治疗病人。这就要加强对大众的麻风病防治健康教育,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要加强医患联系,接受定期检查或随访,经常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眼、手、足的检查,加强自我护理,及早发现轻微的感染和外伤,并寻求医疗处理。防护用具的使用有助于避免外伤,运动锻炼和按摩可以保护肌力和关节的灵活性。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以瘤型一端病人为例)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粘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稍、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粘膜以甚为常见。
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粘膜(主要是鼻粘膜)排出体外,其它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早期反应
注射后48小时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有浸润性红斑直径大于20毫米者为强阳性(卅),15~20毫米者为中等阳性(廿),10~15毫米者为弱阳性(+),5~10毫米者为可疑(±),5毫米以下或无反应者为阴性(-)。
晚期反应
注射21天观察判断结果,注射处发生红色浸润性结节并有破溃者为强阳性(卅),结节浸润直径大于5毫米者为中等阳性,结节浸润直径3~5毫米者为弱阳性(+),轻度结节浸润或在3毫米以下者为可疑(±),局部无反应者为阴性(-)。
总结:如果你身边也有麻风病患者,那么请一定要将这些知识告诉他,希望他能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