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关于弓步的动作要领 《技法》说:“弓步完成时,弓腿与地面垂直为宜,膝盖前弓万万不可超过脚尖……”。关于弓步定型,杨澄甫说:“腿曲至垂
三、关于弓步的动作要领
《技法》说:“弓步完成时,弓腿与地面垂直为宜,膝盖前弓万万不可超过脚尖……”。关于弓步定型,杨澄甫说:“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太极拳之练习谈》)。杨振基老师也说:“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杨澄甫式太极拳》第12页)。“与地面垂直”,这是小腿前弓的唯一标准。“膝盖前万万不可超过脚尖”不能作为弓步定型的规范动作。因为,膝盖只要超过了与地面的垂直线,即或不超过脚尖,小腿也会向前斜出,显然违背了宗师“腿曲至垂直为准”的意旨。小腿为何与地面垂直因为,弓步前弓发劲时,其原理是利用前腿的前撑劲和后腿的后蹬劲及全身整劲,将肩手臂肘等部位击向对方。如果前弓小腿向前斜出,前弓脚就无法前撑,攻击力不但不能充分发挥,甚至还会使“身躯前仆,即失正中姿势”(杨澄甫宗师语)。杨式太极拳大师们,诸如杨澄甫、李雅轩、傅钟文、杨振基等人拳照中的弓步定型,小腿均没有超过与地面的垂直线。在李雅轩先师的弓步拳照中,部分弓步前弓脚的前撑角度未到与地面的垂直线。这样更有利于前弓脚的前撑和发劲。杨振基老师说:“……前弓的活动限度为膝盖不能超过脚尖”(《杨澄甫式太极拳》第12页)。显然,其所说的“膝盖不能超过脚尖”,是指“活动限度”而非弓步定型。现今,一些习练杨式太极传统套路和国家竞赛套路的人,弓步定型时往往向前斜出,小腿不与地面垂直。究其原因,当是受了“膝盖不可超过脚尖”这一错误教条的影响。
关于弓步后坐时前脚掌是否翘起的问题,《技法》中说:“翘与不翘,是与重心前后移动的距离相关,重心向后移动的少,前脚就可以不翘,重心向后移动的多,前脚掌势必向后扬起……。”《技法》这一观点,也不符合拳法拳理。根据《技法》文义,这里的弓步后坐,当指非转向转体的后坐。在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这种后坐只有在揽雀尾和抱虎归山的捋、按两势及如封似闭的按势中出现。而这几个拳势的后坐,前脚掌均不宜翘起。因这样的后坐,其目的是为了蓄劲,或为下一步的前弓作进攻准备。如果后坐时前脚掌翘起,势必减弱前腿的前撑之劲,于蓄劲不利。技击时,也容易因脚掌翘起前撑劲减弱被对方发出。据说,杨振基老师当年与来访的日本太极拳代表团的一位高手推手时,就曾利用对方后坐时前脚掌翘起的一刹那将对方发了出去。所以,不管身体重心向后移动多少,前脚掌均不能翘起。这也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练习太极拳就像练习郑多燕减肥舞一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四、关于碾步
碾步,是弓步换步、上步或转体时的一个过渡动作。其要领是以脚跟或前脚掌为轴,碾转脚掌或脚跟以转接下一拳式。《技法》认为,碾步分三种情况。一是连续上步,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等,“碾步之先,前弓腿的重心一定要移到脚跟上,此时前脚掌虚贴地面,然后再转体……”。二是拳势转换方向如揽雀尾接单鞭,抱虎归山接肘底看捶等,“可实跟碾转,也可虚腿碾转……以实腿的脚跟为轴,脚掌轻贴地面碾转”。三是在大角度转体后形成弓步时的碾步,诸如揽雀尾接单鞭、扇通背接撇身捶等。《技法》说:“大角度转体之后,形成弓步之势时,前腿弓出,后脚要向内扣脚碾转。……此处与24式的脚步处理方式是不同的,24式采用的是蹬脚跟……弓步时蹬脚跟,脚跟向后移动的同时,劲力是向后下方泄去,与弓势相悖。”
至于大角度转体后形成弓步时,是后脚内扣碾转,还是脚跟后移碾转《技法》选择前者而摒弃后者。因其认为,后者“脚跟向后移动的同时,劲力是向后下方泄去,与弓势相悖”。笔者认为,《技法》这一论述,也无拳理拳法依据,实属牵强。因为,弓步之步长(两脚之直线距离)对功架的运行和对上身的支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脚掌内扣还是脚跟后移,须根据转体后弓步定型前的步长而定。步长偏大或适中,宜内扣脚掌以保持步长的稳定。若步长偏小,宜脚跟后移以调整,增大步长以使其适中。因此,两种碾转方式均属可行之列,但要根据步长而定。对于后者劲是否“向后下方泄去,与弓势相悖”笔者认为,非也。因为,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任何拳式的过渡动作都必须于该拳式定型前完成。因而,在大角度转体之后弓步定型之前,碾步动作(即脚跟后移)已经完成。当弓步定型或发劲时,两脚掌已沉贴地面,并以前撑后蹬之劲把身体向前送出,劲力自然不会向后下方泄去,也不会与弓势相悖。相反,因脚跟后移,调整和适当增大了弓步步长,使步长适中,弓步发劲更为松静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