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眼睛从强光处进入暗处时,开始一无所见,以后逐断能看清暗处的物体。这种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当眼睛从强光处进入暗处时,开始一无所见,以后逐断能看清暗处的物体。这种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最终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称为暗适应。
夜盲症症状,夜盲是指暗适应能力降低,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表现为视觉障碍,行动困难;但在明亮的环境下,眼睛视力可保持正常。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视网膜上有两类形态、分布和功能不同的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有700万个,能感受强光刺激及分辨颜色。
视杆细胞有1.3亿个,能感受弱光刺激与无色视觉。鸡和许多鸟类的眼底视网膜上,只有视锥细胞,只能在白天活动,晚上是看不见物体的。
人的视网膜上既有视锥细胞,又有视杆细胞,无论在强光还是弱光下,均能看见东西。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患夜盲症呢?夜盲症缺什么维生素?
这是由于视杆细胞内由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相结合而成的视紫红质,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为全反视黄醛和视蛋白。全反视黄醛在视黄醛还原酶和辅酶I的作用下,还原为无活性的全反维生素A。它经血液入肝,转变为顺维生素A。
顺维生素A经血液流入眼内,经视黄醛还原酶和辅酶I的作用,成为有活性的顺视黄醛,再和视蛋白合为视紫红质。在暗处,视紫红质的再合成能提高视网膜对暗光的敏感性。
视杆细胞工作需要视紫红质。视紫红质是由维生素A和视蛋白结合而成。如果视紫红质不能合成,视杆细胞就不能发挥作用,于是在弱光下便看不见东西了。
因此,凡是影响维生素A的足量供应,以及影响正常的视杆细胞功能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阻碍视紫红质光化学循环等因素,均可导致夜盲症。
夜盲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夜盲又可分为静止性和进行性。先天性静止性盲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眼病。视力、视野、眼底均无异常,但暗适应功能降低,时间延长,出生后即可出现夜盲症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无须特殊治疗。
先天性进行性夜盲症多与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患并发,如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其暗适应功能随病情进展而不断下降,同时伴有视力、视野及眼底的改变,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
后天性夜盲症是由于后天性全身疾病或眼病所致,与遗传无关。见于维生素A缺乏症、肝病、甲亢、晚期青光眼、高度近视、视神经萎缩、弥漫性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可针对病因给予不同的治疗。如果是缺乏维生素A,可多吃些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西红柿、动物肝脏和鸡蛋等。如果是其他原因,那就要找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