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孩子是父母的一生的牵挂,到老了希望儿子伴随身边,享受天伦之乐了,一旦人老了,身边没有人陪着,心理上该怎么度过呢?
孩子是父母的一生的牵挂,到老了希望儿子伴随身边,享受天伦之乐了,一旦人老了,身边没有人陪着,心理上该怎么度过呢?
空巢老人的孤独与落寞
孩子既是父母的沉重负担,又是父母的骄傲和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一家老少和睦相处,共享天伦之乐。然而一旦孩子成家立业离开父母时,父母在如释重负的同时又会发现自己寂寞了。
对这一变故,许多父母,尤其是母亲不能正确对待,产生许多心理不适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空巢”孤独感。人类千百年来一直过着群居生活,是不喜欢孤独的。尤其的老年人,对于孤独可能达到十分恐惧的程度。有专家曾对13963名城市老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遇事无人诉说之苦。
1992年上海曾对1446位老人进行调查,发现36.7%的老人会全年足不出户。子女远走高飞,年轻人离开家庭踏上社会,老年人告别社会重返家庭后,尤其“孤苦伶仃”.他们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独,心理或情感的支持系统往往趋于脆弱。老年丧偶者,更易对自身的价值表示怀疑,消极悲观,甚至产生抑郁。绝望的情绪,认为自己上了年纪就只是能一步步迈向坟墓,重者还加快老年痴呆。
1、“空巢”孤独感的表现
有“空巢”孤独感的老人往往表现出爱回忆往事,觉得受到冷落,不喜欢参加活动,闭门发呆,不同亲友来往;总觉得别人对自己很冷淡,觉得人情冷漠;认为离开了子女,自己就没有情感依附。
2、“空巢”孤独感的成因
(1)不能正确认识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后要独立,要开拓自己的事业,但为人父母却不习惯于这种事实。
(2)错误的认知:极端地认为子女不在身边了,感情不存在了。
(3)固执地怀旧:觉得没有了往昔的热闹,清净得如同一潭死水,因而郁闷、孤独。
(4)没有发觉身边的老伴儿是自己唯一的终身伴侣,因孤独产生了一切排外的情绪。其实,很多人并不孤独,因为老伴会永远和自己待在一起。
3、调整指南
针对每个“空巢”老人的特殊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发泄和社会影响疗法。
(1)多看看电视,听评书、音乐,精彩时可大声宣泄。可以利用子女不回家,向周围朋友、老伴发泄不满,当成交谈的对象。
(2)社会影响:与当地老年组织联系,参加社交活动。如参加老年合唱团、老年舞蹈队,叫老朋友,外出喝茶、下棋,使得生活变充实。
(3)家庭关注:子女要定期轮流回家探望,常回家看看。合家欢聚,享受天伦之乐。丧偶老人更敏感,更易孤独,子女、社会更要多加关注。条件允许可以去养老院,还可以帮助老人重新觅偶,重新选择新的伴侣生活。
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父母把孩子养大。孩子成家立业,从父母身边独立出来,去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是家庭发展的规律。
孩子“离巢”是孩子成熟的标志。孩子长大了,父母总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眼光。在许多父母眼里,孩子总是孩子,对他们总不放心,总觉得孩子离开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一套自己处理事务的方法。父母不要把孩子与自己看法和做法上有分歧当成孩子的幼稚、无知和无能。对孩子“离巢”的关心是必要的,但担忧则大可不必。
夫妻才是真正的伴侣。自从孩子出生,夫妻的情感转向了孩子,孩子成立家庭的中心,夫妻之间的互相关心相对少了。现在孩子“离巢”了,情感转向伴侣,只有夫妻之间才能终日相伴。所以老人夫妇调节夫妻情感,改善夫妇关系,把关心爱护转向自己的老伴。这样,才能填补子女“离巢”后留下的真空,适应晚年生活。
总结:应配合医生做有关的各项检查,当证明身体是健康的以后,放松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有兴趣的事情上。